1993年,这个看似平凡的年份,却在日本经济史上留下了浓重而灰暗的一笔。彼时,日本正沉浸在泡沫经济的余晖中,人们习惯了经济的快速地增长,习惯了财富的不间断地积累。然而,随着泡沫的破裂,经济瞬间被踩下了刹车,日本迎来了自1974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。这一转变如同晴天霹雳,让无数日本人瞬间清醒,他们开始意识到,曾经看似坚不可摧的经济繁荣,原来只是建立在虚幻的泡沫之上。
在这一年,日本的失业率也如同脱缰的野马,开始迅速增加。从不足2%跳涨至3%,看似只是小小的1个百分点,却意味着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工作,无数家庭陷入了困境。而更糟糕的是,破产公司数翻倍增长,市场一片哀嚎。企业主们愁眉不展,工人们惶惶不安,整个社会都被一种沉重的阴霾所笼罩。日本政府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,他们了解,若无法有效应对这场就业危机,社会的稳定将受到严重威胁。于是,一场为期10年的就业率保卫战悄然打响。
当时的日本企业,可谓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企业利润快速下滑,这本是经济下行期的常见现象,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产能端却出现了严重的过剩。企业们在经济泡沫时期,错误地评估了经济发展形势,误以为这只是一轮短暂的经济调整,于是纷纷选择粗暴地加产能,希望借此抢占市场。然而,当泡沫破裂,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时,这些过剩的产能就成了企业的沉重包袱。
根据日本大藏省的统计,仅1993年这一年,全行业利润就同比下降了21%。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!而与此同时,全社会产能却出现了接近15%的增长。整个社会陷入了利润减少,但产能增加的怪圈。以日本水泥产业为例,这个受房地产下行影响最大的行业,在泡沫破裂后的3年里,全行业经营性利润下跌了70%,但全行业却逆势增加了近1000多万吨产能。这就好比是在一艘漏水的船上,人们还在不断地往船舱里灌水,结果可想而之。
而当年有相同问题的行业又何止水泥一个。从制造业到服务业,从传统行业到新兴行业,几乎无一幸免。企业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,他们不得不在减少相关成本和维持运营之间艰难抉择。然而,由于日本独特的社会价值观和企业制度,他们并不能像欧美资本主义企业那样,在企业利润下滑时就随意裁员。这使得日本社会在保就业还是保发展之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。
日本社会有着独特的价值观,这种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和政府的行为。在日本,企业与员工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契约关系,这种关系不仅仅是基于经济利益的雇佣与被雇佣,更是一种相互信任和依赖的伙伴关系。员工愿意与企业共渡难关,企业自然也不能随意裁员。这种终身雇佣制度,使得日本企业在面对经济困境时,不能像欧美企业那样轻易地削减人力成本。
这种社会价值观和企业制度,虽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障了员工的就业稳定,但也给企业和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当经济下行,企业面临困境时,社会舆论很难接受企业倒闭与员工失业。在这种情况下,日本政府迫于社会舆论压力,最终选择了保就业。政府与银行持续为亏损企业追加贷款,保证这些亏损企业不倒闭,员工不失业。这种做法在短期内确实起到了稳定就业的作用,但也为后续的问题埋下了隐患。
后来,这些被政府和银行扶持的亏损企业,被称为僵尸企业。在最高峰时期,僵尸公司数竟然占到了日本企业总数的20%。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比例!这足以说明日本保就业的政策力度有多大,同时也反映出日本政府在面对就业危机时的决心和勇气。然而,这样的做法真的能从根本上处理问题吗?
1994年开始,日本政府的核心目标就是尽可能地不让企业破产。在具体运作上,采用了多重组少破产的整合思路。政府鼓励行业内亏损企业与盈利公司进行合并,以保证亏损企业的工人不失业。这种做法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困境,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。
简单来说,就是银行向大规模的公司提供贷款,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收购足够多的小企业。或者多家小企业集群合并,抱团取暖。这种重组方式,虽然在短期内稳定了企业的运营,但也使得一些本该被淘汰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。这一些企业由于缺乏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压力,往往缺乏创新的动力,导致整个行业的效率低下。
此外,日本政府还推出了大量债务豁免计划。企业只要完成重组,政府就能够保证适当豁免企业一定量的银行贷款。这一政策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,但也使得一些企业产生了依赖心理,他们不再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,而是寄希望于政府的扶持。这进一步加剧了僵尸企业的形成,使得整个经济体系的活力受到了抑制。
除了企业改革,日本还在就业市场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。其中,最引人注目的是打破了终身雇佣制,并加大了派遣人员的比例。这一改革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市场的灵活性,但也给员工带来了不稳定感。
更重要的是,日本企业基本放弃了对大学生的培养,转而全力保障对于已有工作经验群体的保障。这一决策在当时看似合理,但却对日本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,他们的培养和发展对于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。然而,在就业冰河时期,日本企业却忽视了这一点,他们将有限的资源全部倾斜给了已有工作经验的员工,而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则置之不理。
最终,经过10年的努力,日本失业率在2003年以后逐年下滑。全社会成功将日本在就业冰河时期的失业率压制在5%以下。这一成果看似辉煌,但却建立在牺牲日本科技发展与一代人的基础上。
后来有人总结,日本保就业的成果,是建立在牺牲日本科技发展与一代人的基础上所取得的。由于日本政府不顾盈利能力的重组兼并,导致企业市场能力严重下降。大量被收购企业本身在兼并前就已经处于亏损状态,被大企业收购后更是直接躺平。毕竟都有银行与大企业养着,他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工作呢?由此,日本诞生了大量僵尸企业。
但比僵尸企业更恐怖的是,日本将海量资金用于救助企业,而不是用来发展科技。根据日本银行协会的统计,整个就业冰河时期,为了救助企业重组,总计豁免的银行债务可能超过6000亿美元。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!这笔资金如果用于科学技术研发和创新,或许能够为日本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,改变日本科技发展的轨迹。
然而,由于政府的过度保护,日本银行业在1998年陷入了群体破产潮。过度宽松的债务豁免导致日本银行无法及时处置不良资产,中小银行无法向处于破产边缘的企业追偿债务,而大型银行则不得不为中小银行兜底。这一模式下,不良资产淤积在银行体系内,最终连累大型银行积重难返,以至于整个银行业走向破产。可以说,日本为了保住就业市场,最终搭上了整个银行金融体系。
而在科技发展领域,由于政府将大量资本用于保企业生存,无法将宝贵的资金投入新的高风险行业。由此,日本错过了后来的半导体与互联网的机遇。从此,日本开启了下一个失落的20年。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芝。这家在80年代号称日本之光的高科技企业,曾经是全球第一大电脑生产商,其市场排名一度达到全球第32名。然而,如今却慢慢的变成了了日本最大的僵尸企业。
如今,在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官网首页上,有一个名叫“就业冰河时代的救助计划”的栏目,针对的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头10年毕业的大学生们。而这个计划与日本残疾人都被摆在救助计划的第一页,由此可见它的普遍性与重要性。
整个就业冰河时期,日本企业基本放弃了对大学生的培养,转而全力保障对于已有工作经验群体的保障。根据日本大学型高等教育中心的统计,1998年超过71%的企业认为能力开发是员工自己的责任,员工应当为自己的个人成长买单。超过40%的企业选择不再设立对新员工的培训预算,由此大大加重了大学生的入职难度,并让他们没办法适应工作。
而反映在数据上,就业冰河时期大学生三年内离职率达到30%,即每三个大学生就有一个无法适应职场工作。但要知道,在泡沫经济时期,这一比例长期低于7%。可以说,日本在就业冰河时期一直将失业率压制在5%以下,但大学生的就业率却长期低于60%。本质上,是日本牺牲了那一代大学生的人生,而换取了就业市场的相对稳定。
当地时间3月13日晚间,因飞行路线上存在大风和降水天气,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再次取消了“龙”飞船的备用发射计划。“龙”飞船原定于12日发射,却因地面系统故障而取消。本次“龙”飞船原本将接回因波音“星际客机”飞船技术故障而滞留太空的两名美国宇航员。
3·15晚会丨只打开水龙头,收费100元?“维修刺客”啄木鸟,维修乱象何时“修”?
“啄木鸟家庭维修,除了感情不能修,啥都修,修,不仅能修还能洗。”和企业在网络上的火热宣传同步,近一年来,“3·15”晚会和《财经调查》栏目接到大量花了钱的人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的投诉。无病乱修、小病大修、乱收费,坑骗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北京一别墅由9000万元降价到1500万元?业内:不可能,应该是“降了1500万元”
【央视首次曝光!歼-20发射新型导弹 “超视距”打掉3架“敌机”】歼-20搭载某新型空空导弹,在超视距空战演习中一次击落3架“敌机”。
百度副总裁谢广军回应13岁女儿“开盒”事件(红星新闻) #教育 #百度 #家庭教育 #家庭
台媒紧盯:13架次军机、9艘次军舰持续在台海周边活动#台湾 #中国 #
2025年第10周,广东省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为5.87%,较上周继续下降;
刚刚,百度副总裁回应“女儿涉嫌开盒孕妇”:深感愧疚,郑重道歉!已与女儿沟通,严肃批评
3月17日,针对网络传闻,百度副总裁谢广军发布微信朋友圈表示深感愧疚,并向所有受影响的朋友郑重道歉。
菊花素有“延寿客”之称,中医认为菊花味甘、苦,性微寒,归肺、肝经,可散风清热、平肝明目,对于风热感冒、头痛眩晕、目赤肿痛、眼目昏花有很好的效果。
3月17日,记者发现,近日,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陈美宝透露,“港车北上”新申请数目已超过10万,并称“会为今年内推出粤车南下准备好”。
2025款丰田亚洲龙惊艳亮相#dou是好车 #新车上市 #亚洲龙 #丰田
财政部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明确,2025年将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。作为占退休群体80%以上的企业退休人员,许多人关心:若当前月养老金为4500元,能否在本次调整中实现150元的增长?答案可能比直觉更复杂。